怎样让你的讲话更受欢迎
(崔跃松 省演讲学会会长)
我们讲话,是交流的需要,工作的需要,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、观点、意图等等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从事的是指导、协调、组织、动员工作,事实上,无论身居何位,位居何职,也无论场合大小,时间长短,要部署和安排工作,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,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主张,都离不开讲话。主持会议,组织活动,每时每刻的讲话都是引人注目的。会说的,让人久听不烦,很快言语变行动;不会说的,三句话未完,人便如坐针毡,只得耐心捧场,话若耳旁风,听后了事,降低工作效率。
如何去讲,如何让自己的讲话更受欢迎呢?两大要素不可少。
抓住人
抓住人,也就是让听众自觉自愿地在心情愉悦之中,主动聆听。讲话确有技巧,声音洪亮,抑扬顿挫才会抓住人,但关键还是要创新——新的内容,新的思想,新的措施是讲话者永远追求的方向。
一次受欢迎的讲话,往往有很吸引人的开头,前半分钟精当的开场白就是讲话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。要尽量少用客气话和套语开场,力争有新意有“揪人耳朵”的创意,我们讲话者力求做到“四看”。
一看主题。讲话者应紧紧围绕主题,理清思路,多下功夫,认真备讲。一切脱离主题的讲演都是徒劳的。讲话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别人经常使用的惯用的、正确的名词、术语,更不能只会说套话、大话、空话。那些在报纸上,其他媒体中经常使用的语言,要通过自己的理解、消化,围绕主题把它变成更为切合实际的讲话内容,重新加工以后,用自己的语言再讲出去,效果一定会更好。讲话者在总主题的框架内,最好能脱稿讲话,这样会更有激情更有思想更有吸引力。
二看对象。不看对象的讲话即便是精彩的演说应该讲也是徒劳的。如果对象是村一级的干部或是普通的市民群众,就得通俗易懂,朴实中肯;是青少年学生还应注意针对青少年的生理、心理特点。即使是整体水平很高的听众群体,也并不喜欢一大堆理论空洞的东西。讲话者应尽量把鲜活的内容用自己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。
三看场合。会议规模的大小,听众的多少,会场气氛是悲是欢,自身所处位置是主是次,任务是轻是重,讲话者都应有所了解。切忌不看场合、不看身份大谈特谈“意义”、“必要”,不讲措施、做法。动辄“分析分析”、“理论理论”。事实上在更多的情况下,听者往往需要的是“是什么”和“怎样做”。
四看时间。精彩的讲话不一定都很长,也未必都要是那“三刀两斧”的功夫。美国耶鲁大学三百年校庆,校长的致词仅一分钟,流传百世。上个世纪80年代的李燕杰、刘吉、曲啸等,新世纪的易中天、于丹、方永刚等,他们的演讲,不可谓不长,但场场爆满,大受欢迎。所以讲话时间长短应视情视内容,该长则长,该重则重,如果已是下班时辰听众已饥肠辘辘,演说者仍讲兴不减,长篇大论,再精彩的演说恐怕也只能使人听而后怕。限时、守时的讲话常常受到欢迎。
做到“四看”同时,还应突出“三感”。
亲切感。讲话者和蔼可亲、朴实自然的话语,谦逊热情的神态,都能给听众如亲似友的感觉,若是高高在上、华而不实,甚至盛气凌人,官腔官调,动不动“这个那个”、“嗯嗯啊啊”,听众只能感到腻味。实践表明,群众最怕听官话、套话、长话。一是一,二是二,人们听了自在。
真实感。讲话者话一出口,听众就能听出是真诚的、实在的,还是唬人的、虚伪的。那种漫无边际,海阔天空的讲话,尽管言辞激昂、滔滔不绝,结果仍会是无法抓住听众。无论在何种场合,领导讲话都应有大量的、典型生动的实例,准确、实用的数字,让听众感到真实可信,心悦诚服地去听、去学、去做。
幽默感。幽默诙谐的讲话能令人心情愉悦、精神振奋。试想,若是有幸听到丘吉尔、罗斯福那样的演说家的演说,谁还会打瞌睡,谁还愿意轻易离开会场?时不时来一个诙谐故事,或是恰到好处的插一段幽默的话语,便能深深地吸引听众。当然,若是遇到伤感之类的场合,倒还应有深沉感或悲壮感。
打动人
讲话者的声音如一首乐曲,词汇当然是重要的,但是词汇仅仅是我们所得到的信息的一小部分。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简单的靠词汇就能表达的。它们不仅影响所收到信息的最终质量,而且也影响听者的第一印象,事实上35%的听者的第一印象基于我们声音的表现力,而正是这种靠表现力打动了听者。响亮的富有乐感的语言把听众抓住了,留下了,也就感染了听众。
不能不承认,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,开会时,台上讲话的人慷慨激昂,台下的人漫不经心,甚至有人打瞌睡,有时,会场秩序太乱,主持人还会忍不住打断话,“不要讲小话”、“不要打手机”、“不要乱走动”。可台下仍然有人小动作或开小差;开会时尽管领导一再强调会议内容很重要,但往往是会议结束,几乎没有几个人还能记住讲话精神,会议是隆重的召开了,到了贯彻执行时,却还要靠翻笔记本来查找,或重新看文件来完成任务。为什么?虽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,但是讲话者讲话的内容或方式可能需要我们去思量,讲话内容是否能打动人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一次打动人的讲话,讲演者理所应当做到“四变”,即,把深奥的变浅显;把复杂的变简单;把枯燥的变生动;把书面的变口语。要真正使人们心甘情愿地随着演说者的话题或喜或悲、或怒或乐,演说者还必须做到“四以”。
以诚感人。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:听真切实在的话语,心灵容易受触动,从而产生共鸣。一听嗲声嗲气的话语,或是一看奶油小生的娇态,就打心眼里乏味。这不仅要讲话者有真诚的外在表情,还要有诚恳忠厚的话语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。那些不着边际、云来雾去的话语只能拒人千里之外。
以情动人。脸孔冷冰冰的领导,只能换来面部肌肉僵硬的听众,纵然偶尔响几声零星的掌声,也是碍于情面,无可奈何所为。讲话者的语言时而如潺潺流水,时而似斩钉截铁,时而眉宇舒展,时而泪眼朦胧,听众怎能袖手旁观。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,还能打动谁?诚之所至,才能情意绵绵。
以事省人。听众的脑袋不是填装知识的容器,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,通过一席话语,让听众感悟出什么,这才是目的。每次讲话,演说者都应尽量多地选取几个生动典型的实例,以事实说话,让人感到不是在听大道理,让人通过听事,明了事理,听者领会精神,领悟真谛,使之受到启发,产生共鸣,而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说教。
以理服人。演说者不是靠大话压人、吓人,更不是拍桌子捶板凳就能使人服气,而要达到“一呼百应”的效果,按领导意愿和主张去行动,只能以理服人。讲话者要力争理论科学,数据准确,有理有据,逻辑严密,说理透彻,才能使人折服,才能付诸行动。
讲话是领导者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组织活动协调工作的法宝,掌握了这一法宝,能抓住听众,打动听众,这样的讲话必是成功的讲话,受普遍欢迎的讲话。
讲话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门科学,每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人,都离不开讲话,在讲话方面,每个人都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,不可低估自己的潜力,不可放弃自己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