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墨香在生命中流淌
杨玥玥
我6岁开始学习书法,那时大字儿不识几个,只知道得一笔一划,有模有样。读了书才知道,装裱在家里的励志名句,大多是勉励读书的。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”;“立身以立学为先,立学以读书为本”。这些曾经机械临摹的句子到真正领悟读书的意义,走过了十几年。
只是少年的我,对读书的体会并不那么深刻。无穷无尽的作业,让我觉得读书的唯一用途,就是考高分,上名校。
对读书有了更深的体会,是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以后。一次,我跟随一位安徽日报的老记者一道采访,我向他抱怨十几年读来的书,很多在采访写稿中根本用不上。老记者听了,微微一笑,跟我说:“是呀,几十年的书读下来,很多细节你都记不清。但你不能否认,你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,书带给你的这种积累,就是一个人的素质!”老记者一席话,让我豁然开朗。知识的积累,是一个能量积淀的过程。古人云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俄国的罗蒙诺索夫小时候博览群书,父亲出海打鱼,他就在岸上看书。有一次,暴风吹落了船帆,危急关头,他不顾一切,爬上桅杆把船帆扎结实。父亲要奖赏他的勇敢,他却要求:“我只想要一本好书,什么知识都有的书。比如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掉下来,为什么黑夜过去就是黎明”。这位名叫罗蒙诺索夫的狂热读书爱好者,就是后来俄国著名的科学家、诗人、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。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很广,文学创造和语言学、历史学研究,同样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作品。
这让我想到了跑教育口半年里,每次走进留守儿童校园,都能欣慰地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去领取好心人捐来的图书,如获至宝似的跑回教室去翻阅。校长告诉我,在所有的慰问品中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图书,学校小小的图书室就是他们的游乐场。我总在想,每一个孩子都是罗蒙诺索夫,是书本让他们不再是井底之蛙,没有什么比书本更能陪伴他们的心灵一同成长。
孩子的世界如此,对新闻记者来说,博览群书同样至关重要。新闻界老前辈邓拓主张“记者应当是个杂家”。接触各样人物,采写各式稿件,恐怕没有哪个行业比新闻工作更复杂、更丰富、接触社会面更广。试想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有罗蒙诺索夫这样对书的挚爱,对书的痴迷,会创造多少读者热衷的好新闻稿件。
在中安在线,我不仅是一名记者,同时还是访谈节目主持人。本以为凭借大学四年的功底,提前掌握了背景资料就能够把握谈话节奏。但似乎并不是我想的那样,刚主持节目没多久,我就“演砸”了。去年十月,一位市长来中安在线做访谈,他在描述当地经济发展时,说了一些经济术语,那些陌生的词汇让我顿时语塞,尴尬不已。虽然我根据访谈提纲顺接了谈话内容,但只有自己心里明白,知识储备不足,专业水平就永远上不去。自那以后,求知的动力迫使我每做访谈之前,都会根据谈话主题,收集相关书籍,认真设计话题,让嘉宾在预设的话题一路走下去。报业集团打响“日读一小时,月读一本书”的口号,成为记者们乐此不疲的必修课。当看我的团队都在你追我赶“充电”时,一股力量也推动我,不能掉队。我理解了为什么这里每天都能够输出那么多优秀的稿件,也理解了安徽日报报业大厦的外形为何如同一本翻展开的厚重的书。
大学图书室有这样一句话被我摘抄下来,很是喜欢。读政治书,以养大气;读业务书,以养才气;读文学书,以陶冶情操;读史书,以求明智;读诸子百家,以思圆行方。我在读书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,读书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宁静,读书使我们的生活更有品位,这一切,都缘于我们已经超越了读书的功利性,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。
有句话说得好,在这个世界上,唯一不会出卖你的东西,是时间和长在自己身上的本事。我们无法丈量生命的长度,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,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,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。希望喧嚣繁复之后,陪伴我们的,是一隅书香,在生命的长河里静静流淌。
我的演讲到此结束。谢谢大家。